圓桌會
主持人:本報見習記者 白麗媛
嘉 賓:吳曉波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丁列明 浙江貝達藥業董事長
創新驅動,誰來驅動?
創新需要新思想
記者:技術創新的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吳曉波:在我看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知識轉移速度的迅猛提升,企業先前依靠信息不對稱、技術優越性、產品復雜度等建立的競爭優勢很難持續。創新是新思想的第一次商業化運用,這里的“新思想”和“商業化”如今都發生了質變。“新思想”不再僅局限于某個個體或個體企業,它可能來自你的供應商、渠道商甚至你的用戶或競爭對手;“商業化”也不再受囿于傳統的價值鏈這種線性思維,企業的競爭開始趨向“價值網絡”或“商業生態”之間的競爭。
丁列明: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對于像貝達藥業這類高科技創新企業而言,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現在已經從創新中得到巨大的回報。科技創新還需要營造一種激勵機制,通過機制引導,鼓勵更多的人從事科研發明、技術創新,促使科技成果高效率地轉化。
互補思維突破瓶頸
記者:技術創新同時也是提升整體產業結構從而實現產業升級的最主要支撐。對于我省的創新型企業而言,要實現創新趨動發展,目前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丁列明:資金和人才仍然可以說是我們企業實施創新趨動發展的兩大瓶頸。一方面,高科技企業在產品開發階段,沒有固定資產抵押,又缺少現金流,很難獲得商業貸款。另一方面,中國缺少愿意早期介入的風險投資。國內大部分的風投公司都傾向于投資較為成熟的項目,他們希望能在3-5年間獲利退出。而對于大部分高科技企業,特別是開發周期很長的生物醫藥企業來說很難做到。此外,國內投資公司對高科技產品的專業評估能力也較弱。
吳曉波:對于強調“技術創新”的企業而言,產業邊界的模糊、產業間的融合蘊含著巨大的商機。這不僅意味著企業可以運用和結合相關產業的技術、平臺乃至整個商業模式,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可以運用這些關鍵性的互補資源來突破其自身的瓶頸。當然,技術創新也面臨著技術標準的不可預見性、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等挑戰。
“內外兼修”是正道
記者:大規模的技術創新需要三大條件,勞動力、市場利益和必要的政策支持。那么,從我省的實際情況出發,應該給予浙商怎樣的政策支持?
吳曉波:浙江省是資源小省。也正因如此,我省各地區利用其有限的資源走出了“一村一品、一地一業”塊狀經濟的道路。而由這種塊狀經濟向高附加值的產業集群轉變需要浙江的企業“內外兼修”。所謂“外”是指企業借助外力重新布局。通過“走出去”的方式將一些附加值低的環節或產業進行轉移,發揮“總部經濟”的優勢。此外,通過搭建平臺引導鼓勵各地產業間、集群間的合作。為此,我們可以為浙商提供有關境內外投資、并購的政策支持,鼓勵中介組織的建立以促進信息的順暢流動,引導并規范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所謂“內”是指企業探索并改動自身的商業模式。通過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可以降低那些絕對量在持續增加的成本的比例,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
丁列明:從企業的角度而言,為推動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品應用,市場準入非常重要。另外,我們目前的稅收政策還沒有起到真正鼓勵創新、鼓勵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作用。突出表現在對高新技術產品仍征高額的增值稅,且研發費用不能抵扣。應該參照軟件這樣的高新技術稅收優惠,特別是那些民生需求大、又較落后的,需要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